Welcome you to Qingqi Chen's Webpage!
Home | Biography | Research | Books | Publications | Patents | Hobbies | Contact |
|
陈清奇的药学著作 Qingqi Chen’s Book
《小分子药物的生产制造和化学全合成路线手册》
Handbook of
Synthetic Routes
and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Small Molecular
Drugs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药品是人类长期与疾病和死亡抗争的结果. 也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劳动人民长期实践与智慧的结晶. 纵观历史, 药品在改善人类生活品质, 延长人类平均寿命, 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药品和食品一样已成为人类社会生存和繁衍必不可少的东西. 制药工业已成为与人类共存亡的产业. 世界各国政府无不把制药工业当成自己的战略产业. 这一点已在2004 – 2005 年全球各地流行的因禽流感而引发的各国政府抢购和储备抗流感病毒药品中得以体现. 科学家们至今已研究开发出了成千上万种药品. 从药品的化学组成和化学结构上看, 目前的药物大致可分为小分子药物, 生物药物(又称大分子药物), 及中草药. 小分子药物的出现是化学, 生物, 医学等多学科协同发展的产物. 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在小分子药物,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化学合成药物领域的研究, 开发, 生产与应用方面起步较晚, 其发展步伐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据统计, 我国目前的化学药物97%以上都是仿制品,自主开发品种不到3%. 这里除了历史的原因外, 最主要的是研究开发新药耗资巨大, 难度高, 风险多, 周期长. 国外的统计数字显示, 研制一种新药所需费用为8~12亿美元,历时8~14年,需要上百乃至上千名跨学科跨行业的科学专家参与. 研制新药费用占其总销售额的17.3%. 研制新药的过程也极为复杂: 在临床实验前活性的筛选过程中, 科学家需要从上千乃至上万个化合物中才能筛选出1个适合于人体临床试验的化合物. 而每20个进入临床试验的化合物, 最终只有1-2个能获准进入市场. 而已获批准上市的新药进入临床使用一段时间后, 乃然会有少数会因为意想不到的毒副作用而被停止上市. 新药研究开发的难度和风险由此可见一斑. 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和人口老龄化状况日益加剧,对治疗性药物及预防性药物的需求将会大幅增加. 新药研发的难度和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的制药工业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仍会走以模仿国外专利失效的药物为主的路子. 而要模仿国外的合成药物,首先需要制造出合格的药物活性成分. 因此深入了解目前小分子药物的合成路线和合成工艺对于我国的制药企业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希望本书能为满足我国制药工业的这一需求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对于制药企业而言,一个好的药物全合成路线, 可以大大缩短药物生产周期,简化生产工艺, 降低生产成本, 节约能源, 减少或消除对环境的化学污染与排放, 其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都是极为显著的. 书中所选的全合成路线多数是国外制药行业目前正在使用的工艺, 可以说这些成果是全球数以万计的有机化学家及药物化学家几十年的心血与智慧的结晶,代表了人类药物合成技术的最高水准. 本书精选了150余个小分子药物的生产制备与化学全合成路线. 这些药物都是近年来畅销全球, 疗效好副作用小, 很受医生及患者欢迎而且年销售额都很高的药物. 针对每一个药物分子, 本书至少提供了2种以上的化学全合成路线供读者参考. 对参与反应的起始原料, 中间体, 反应产物都给出了详细的化学结构. 每一步化学合成反应都给出了重要的化学试剂, 催化剂, 所使用的溶剂, 合成反应条件. 及详尽的文献出处与专利文献号.,可让读者很快找到他们所需要的药物合成方法及最可靠的原始科学论文.文献覆盖范围从1920年 – 2006年12月. 除此之外, 针对每一个药物分子, 本书还给出该药的药物分类, 基本信息介绍和美国化学会CAS名称. 本书从一开始就得到湖南科技出版社的有关领导和编辑的大力支持. 在此特别要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赵龙先生, 他花了大量时间认真校阅了本书的手稿, 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 对本书的进一步完善是非常有重要意义的. 此外我还要借此机会感谢我父母双亲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和兄弟姐妹的爱戴之情; 感谢我的妻子刘智坤, 女儿陈中艺(Linda Chen)及儿子陈中天(Jesse Chen)多年来对我的大力支持与帮助, 没有家人的支持和理解, 我不可能夜以继日地花上数千小时来编写本书; 同时我还要感谢马金石, 金声, 姜贵吉, 李成政, Heinz Falk, David A. Lightner, David Dolphin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帮助和教诲, 他们的严谨治学之道和对科学真理的不懈追求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激励着我, 使我终生受益, 我非常怀念与他们一起工作的美好时光. 最后, 我还要感谢周文能, 周小知, 赵云清, 陈冰子, 肖紫微, 张驿, 汪秋安, 杨定桥, 陈清林, 侯文华, 陈百清, 李吉平, 李街平等老朋友多年来的友谊和对我的大力帮助. 在过去的5年里, 除了工作之外, 我为本书奋斗了数百个日日夜夜. 期间我曾三次更换工作, 两次远距离搬家. 频繁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变化, 加上繁重的科研工作及养育小孩的重担曾经让我有过数次放弃编写本书的念头. 令我欣慰的是我终于没有败下阵来, 而且一步一个脚印艰难地走了过来. 到了2007年初本书终于完稿. 虽然笔者竭尽全力希望把本书编写得尽善至美, 但限于知识水平, 加之时间仓促, 书中不足与错误之处难免, 恳请同行和读者批评指正. 读者可用电子邮件与我联系, 我的电子信箱是: qqchen@gmail.com. 陈清奇 博士 2007年8月于美国北卡罗纳州教堂山市 (Chapel Hill, North Carolina, USA)
|
Contatc: Qingqi Chen
|
Home | Biography | Research | Books | Publications | Patents | Hobbies | Contact |
Copyright by Dr. Qingqi Chen, Chapel Hill, NC, USA. All Rights Reserved